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Psy 認真聊] 關於桌遊治療 其一


摘要:
治療的遊戲是否存在?這是個值得探討的有趣問題。其實「遊戲的體驗」重要性遠高於「遊戲本身」,如何找到能夠讓小孩具有「效能感」的遊戲呢?而選擇遊戲的「期待」又要如何成真? 這都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正文:
近日有一篇廣為轉載的文章─「桌遊在ADHD的應用」,引發不少身邊好友的討論,就連店裡也接到一兩通電話,詢問是不是有販售裡面提到的那一款遊戲。
在討論正熱烈之際,我們也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我們在與特殊學生的遊戲互動課之中,所得到的一些經驗與想法。(由於要講的東西很多,所以我們可能分成3-4篇左右來討論)
「治療的遊戲是否存在?」
有沒有玩了○○會變好的遊戲?我想這是連同我們在內每一個桌遊業者都會碰到的問題。我們總是會花一段時間,來理解詢問的人為何會期待利用「桌遊」改變一些行為?我們不難發現,在一般大眾的認知下,桌遊已經逐漸成為偏方,甚至大家會瘋狂地如神農嘗百草般,盡力挖掘一款遊戲能治什麼?
遊戲真的能治病或強身健體嗎?
如果你曾經聽過我們的分享,我們幾乎不會在分享的場合去標籤化任何遊戲的功效。但是我們會試著帶領你們去從遊戲的機制了解,一款好玩的遊戲如何操弄你在遊戲中的選擇,並且讓你樂此不疲地反覆練習。
遊戲大多包含著計分的部份,通常我們並不會去標榜一款有數字加減、計量等計分模式的遊戲是在練習數學,以「超級牛頭王 Take 6」為例,35是不是比55大這一點,並不會讓遊戲有趣的原因,而是遊戲的基本設定;在許多玩家同一時間要估算自己牌在四列中的相對位置,躲開危險的區域,才是這款遊戲最讓人沉迷於其中的地方。
注意,我們想要說的是「樂此不疲」以及「沉迷」。我們不只談桌上遊戲,包含所有的遊戲與所有的行為,當我們熱衷於其中時,甚至處於高峰經驗,或多或少都會對我們相對應的能力具有一些練習的成效在。這樣的成效從心理層面來談,是從「有」到「精熟」的過程,而不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如果有幾款遊戲幸運地改變了你或你身邊人的行為與能力,請相信那是來自於「動機」的成果,而不是來自於一款「遊戲產品」的功效。是遊戲的「體驗」讓我們願意反覆地挑戰,間接帶來了改變,並非只要接觸過一款「那款遊戲」,就能夠通往改變的道路。

再來,什麼樣的人會發生改變?什麼樣的人不會?在我們教學的現場,我們深信透過遊戲所造成的影響,是一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發展模式。這樣的模式來自於「效能感」,這樣的效能感並不是只遊戲的勝負成果,而是在於一款遊戲在玩家的掌握度而言。對於掌握度較高的玩家,就容易引發「繼續玩下去」的動機,反之,往往第一場遊戲也會是最後一場遊戲。
掌握度方面,除了遊戲本身所牽涉到的認知能力外,我們教學者也會考量到玩家的「專注時間」、「記憶廣度」、「關聯經驗」等等…,避免玩家處在低效能感的狀態內,即便身在遊戲中,腦中卻想著如何結束與脫離遊戲。
講到這邊,最主要是和大家提醒「遊戲的體驗」重要性遠高於「遊戲本身」,對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家長而言,在你熱衷地前往桌遊店找一款好遊戲前,是否有陪過小孩子好好地玩一場遊戲?或是你是否願意陪著小孩玩遊戲?如果欠缺了這方面的經驗,要如何找到能夠讓小孩具有「效能感」的遊戲呢?而選擇遊戲的「期待」又要如何成真?
遊戲中產生的效能感,需透過「親」與「子」共同體驗出來
(本圖片為一般桌遊店遊玩情形,與本篇所提及之ADHD無任何關聯)
在第一篇的最後,讓我們一起想一想。如果沒有桌上遊戲,那麼要如何來治療ADHD、或是增加孩子的○○能力。如果你有其他方法,恭喜你,因為桌上遊戲並不是完成夢想的唯一途徑,但我們也必須善意地提醒,桌上遊戲絕對不是唯一的藥方,也不會是替代性的方案與捷徑。因為桌上遊戲最核心的價值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透過互動來提升正向的體驗,並願意持續且耐心地建立共進關係。

結與其把重心放在選哪一款的遊戲,不如先試著了解你的孩子,以及陪你的孩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